Pages sur ce sujet: [1 2] > |
Off topic: Short Stories That Impress and Move People Auteur du fil: Wenjer Leuschel (X)
|
Wenjer Leuschel (X) Taïw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开这个栏是为了不要把文学方面的讨论放到“这算是翻译”栏里,这一栏专门谈短篇小说。
对今日的食薪族而言,除非已经拍成电影,否则长篇小说 (novels) 和中篇小说 (novelettes) 并不怎么具有吸引力。比方说,大多数的人都看过电影“奇瓦哥医生”、“玫瑰的名字”、“精灵之屋”,但肯定很少现代人会找到时间阅读巴斯特纳克、艾科、阿言德的小说。
短�... See more 开这个栏是为了不要把文学方面的讨论放到“这算是翻译”栏里,这一栏专门谈短篇小说。
对今日的食薪族而言,除非已经拍成电影,否则长篇小说 (novels) 和中篇小说 (novelettes) 并不怎么具有吸引力。比方说,大多数的人都看过电影“奇瓦哥医生”、“玫瑰的名字”、“精灵之屋”,但肯定很少现代人会找到时间阅读巴斯特纳克、艾科、阿言德的小说。
短篇小说之所以受到欢迎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短小精干”,在几百或不到两万字篇幅内,就可以传达某种令人印象深刻或震撼人心的信息。入睡前读一篇短篇小说,不像读长篇小说那样,还要记得昨夜读到哪里,回忆一下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
短篇小说就那么个小小的故事,有时像是 MTV 之类的 video clips,或像是速食店卖的鳕鱼堡或鸡腿餐盒,吃过了有那么一点印象,但具体却说不出些什么。但写得好的短篇小说,就像是到美食餐馆吃一顿精致的套餐,从开胃酒、开胃菜、浓汤,一路吃到甜点、消化酒,吃过后难忘,甚至感动。
相信大多数的同仁都读过 O. Henry 的短篇小说。那么,就从这位本名 William Sydney Porter 的美国作家谈起吧。这位作家的短篇小说有一个特色:Twist endings,也称 surprise endings。比方说,The Necklace 这篇故事里的女士,弄丢了一串向别人借的珍珠项链,不好意思告诉人家项链丢了,贷款去买了一串还给人家,结果为了偿还贷款含辛茹苦大半辈子,却在最后听到借她项链的女士说那串项链的珍珠是假的。这样的故事很有意思,短短一篇简单的故事,却包含着值得深思的内容。Every one who has read the story would be deeply impressed.
另外还有一篇 O. Henry 的短篇小说 The Gift Of The Magi,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读过。故事里那对夫妻为了给互相的圣诞礼物烦恼,结果老婆为了给先生的怀表买一条金表链,卖掉了她那漂亮的长发,而先生却为了给老婆的漂亮长发买一套梳妆的用品,卖掉了他的怀表。Every one who has read the story would be deeplly moved.
O. Henry 的短篇小说可以在这个链接查找: http://www.online-literature.com/authorsearch.php
希望同仁们也提出一些特别的作家和他们的短篇小说,介绍给大家欣赏。比方说,莫波桑或沙林杰的短篇小说,这两位作家当然也写长篇和中篇小说;不过,他们的短篇,尤其前者的短篇小说,更是脍炙人口。如果能拿一些恰当篇幅的短篇小说原文和译文贴出来解析,那会更好。 ▲ Collapse | | |
Zhoud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我记得,The Necklace的作者好像是莫泊桑,中学课本里有的。
是不是我记错了?
Wenjer Leuschel wrote:
就从这位本名 William Sydney Porter 的美国作家谈起吧。这位作家的短篇小说有一个特色:Twist endings,也称 surprise endings。比方说,The Necklace 这篇故事里的女士,弄丢了一串向别人借的珍珠项链,不好意思告诉人家项链丢了,贷款去买了一串还给人家,结果为了偿还贷款含辛茹苦大半辈子,却在最后听到借她项链的女士说那串项链的珍珠是假的。
| | |
chance (X) français vers chinois + ...
Zhoudan wrote:
我记得,The Necklace的作者好像是莫泊桑,中学课本里有的。
是不是我记错了?
Wenjer Leuschel wrote:
就从这位本名 William Sydney Porter 的美国作家谈起吧。这位作家的短篇小说有一个特色:Twist endings,也称 surprise endings。比方说,The Necklace 这篇故事里的女士,弄丢了一串向别人借的珍珠项链,不好意思告诉人家项链丢了,贷款去买了一串还给人家,结果为了偿还贷款含辛茹苦大半辈子,却在最后听到借她项链的女士说那串项链的珍珠是假的。
| | |
Wenjer Leuschel (X) Taïw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AUTEUR DU FIL
|
|
Jason Ma Chine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羊脂球(Boule de suif ) | Jan 23, 2008 |
入木三分地反映出人性的反复无常和脆弱。
这个名字到底翻译的贴切吗?望搞法语的前辈们指点。 | | |
Wenjer Leuschel (X) Taïw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AUTEUR DU FIL
Jason Ma wrote:
羊脂球(Boule de suif )
入木三分地反映出人性的反复无常和脆弱。
这个名字到底翻译的贴切吗?望搞法语的前辈们指点。
对,对,那位天真无邪的妓女,绰号叫“羊脂球”。很动人的一篇故事。大学时代有一位女同学的绰号叫“肥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ule_de_Suif
Wikipedia 这篇介绍值得仔细读,因为它不仅介绍了故事的内容,而且分析了莫泊桑的写作手法:他故意采用当代的许多“定型”方式描写人物,让人间的真相因此更加鲜明地显露出来。这样的短篇小说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让人看到人心中种种可能的负面元素,几乎无人能幸免检视自己是否有哪些负面元素。
[Edited at 2008-01-24 05:16] | | |
chance (X) français vers chinois + ...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我住的这一带 | Jan 24, 2008 |
呵呵
Jason Ma wrote:
羊脂球(Boule de suif ) | | |
Wenjer Leuschel (X) Taïw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AUTEUR DU FIL
http://www.hkedcity.net/student/eworks/view.phtml?file_id=45978
这里的三篇极短篇相当有趣,睡觉前读,可以微笑入睡,或入睡后做点好玩的小梦。
给无法看到链接内容的同仁:
之一【丢去的项链】
过了上班繁忙时间,月台上乘客稀疏,火车仍未到站。
�... See more http://www.hkedcity.net/student/eworks/view.phtml?file_id=45978
这里的三篇极短篇相当有趣,睡觉前读,可以微笑入睡,或入睡后做点好玩的小梦。
给无法看到链接内容的同仁:
之一【丢去的项链】
过了上班繁忙时间,月台上乘客稀疏,火车仍未到站。
我踏过黄线,走近月台边沿,想找回上次丢在路轨上的项链,那是他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记得他替我带上项链时,我在镜子前端详着,他靠在我肩上吻我的颈项,我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
俯身下望,路轨上幽森黑暗什么也看不见。忽然一道黄光从远处驰近,火车来了,「隆隆」巨响鼓动着周遭的空气压过来,车前的光线掩映下,我发现一串流光在闪烁。
找到了,正是那串丢失的项链。
他说对不起我,他一直没忘记她──他的初恋情人,他身不由己,是命运的安排,他说我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男人,他说──
我跃出月台,立在路轨上蹲下。才拾起项链,火车已呼啸驶至,穿过我的身体,没有像上次一样急速煞停。
(300字)
之二【喜宴】
收到哲的喜帖后,我刻意节食几天,跑了三趟美容院,今天花一个上午弄头发,乔准时来接,我仍正涂涂抹抹,一点不肯马虎。
偎在乔的肩进入宴会厅时,我这身性感晚装马上惊艳全场,但哲忙得连瞧我一眼都没空,这场喜酒越吃越不是滋味。
婚宴结束,新人门前送客,我找机会仔细打量新娘一番,哲才尴尬的给我们介绍。我也介绍了乔,乔一身体面衣着,无论长相、身材,条件半点不比新郎差。
走出宴会厅, 我从包包中拿出喜帖,凝视一阵子,甩甩头,狠力撕碎丢掉。回看身上的Prada套装、 高跟鞋加上小包包,我开始泪眼模糊,不知是哀痛三个月的薪水还是三年的感情,哲竟说我只是他的旧同学。
伸手拦停一部出租车,丢下神情错愕的乔,我跟他才认识两天而已。
(300字)
之三【梦里不知身是客】
他掏出钥匙插入匙孔,插不进。
他使点蛮力,钥匙卡着。宿醉马上醒了三分,偏头看一下门牌:14号,没错是自己的家。
昨晚的事很模糊了,他依稀记得跟老婆闹翻,在外头晃晃荡荡,最后在酒吧跟一个陌生女人狂灌啤酒……之后什么也忘记了,醒来躺卧横巷,浑身疼痛,好象打过架。
他敲门,打门,踢门……用尽全身气力擂动门板。
良久,门打开,一个脸容熟悉的女人站在门后瞪视他。
怎会?他呆了,门后的女人分明是他老婆,但样子老了三十年,一头白发,满脸皱纹。
科幻小说的老套桥段竟会发生,他一睡就过了三十年!
他无法接受,思绪昏乱,嘶号,哀叫,掉头狂奔!
老女人瞧瞧地上他丢下的易拉罐条,喃喃自语:「难怪女儿叫自己来陪伴,这女婿喝酒喝疯了。」
(300字)
[Edited at 2008-01-24 06:02] ▲ Collapse | |
|
|
Zhoud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只有一句话:
那天早晨,太阳从西边升起....
这是傅佩荣的书上看来的。 | | |
Wenjer Leuschel (X) Taïw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AUTEUR DU FIL 这还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呢! | Jan 24, 2008 |
Zhoudan wrote:
只有一句话:
那天早晨,太阳从西边升起....
这是傅佩荣的书上看来的。 | | |
Wenjer Leuschel (X) Taïw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AUTEUR DU FIL
http://www.ariyam.com/docs/lit/wf_rose.html
这篇William Faulkner在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相当震撼人心,读了也许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不过,读这样的故事,不可做道德判断,只能分析故事主人翁Emily Grierson所处的社会以及她与社会人群的互动现象。
故事不长,大概半个钟头就可以读完,然后再花半个钟头来回察看Faulkner描述的美国南方社会,很可能会有极有趣的发现。
周末愉快! | | |
Zhoud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Rose for Emily是进入我们外语系本科文学课教材的。我记得自己还翻译了一遍练手。都是手写的,译稿可能早就不见了。
这篇小说让我好长一段时间喘不过气来,但我确实经常会想到其中的人物。
Wenjer Leuschel wrote:
http://www.ariyam.com/docs/lit/wf_rose.html
这篇William Faulkner在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相当震撼人心,读了也许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不过,读这样的故事,不可做道德判断,只能分析故事主人翁Emily Grierson所处的社会以及她与社会人群的互动现象。
故事不长,大概半个钟头就可以读完,然后再花半个钟头来回察看Faulkner描述的美国南方社会,很可能会有极有趣的发现。
周末愉快!
| |
|
|
Wenjer Leuschel (X) Taïw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AUTEUR DU FIL
Wenjer Leuschel wrote:
chance wrote:
是女人就美,值得回味。:D
Zhoudan wrote:
女士现在不分美丑,一律称美女。:-D
我也这么觉得。不过,我还觉得,心美人就美。让人不美的是负面的情绪,例如无由的恐惧,对不知的事物感到莫名的恐惧,会让人做出怪异的行为,像Emily Grierson恐惧失去依靠,所以她无法面对父亲的死亡,又害怕失去她心所依靠爱人,干脆用老鼠药把他毒死,好永远留在她的身边。
正忙着,回头再来谈Faulkner这篇故事的细部分析,先说这短篇小说的震撼力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把人的正常心理反应推到极点,更加恐怖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在人间很有可能把社群的运作操弄到那样的地步,只要人们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不留意作深入的思考,类似的恐怖事件就很容易造成。
等我空下来,再分析看看我跟chance到底有没有灵犀相通;搞不好跟这里的许多人也有那么些灵犀相通也说不定。Steve可要小心,千万别站在双方交火的中间了。:D
| | |
Jason Ma Chine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A rose for Emily有点希区柯克惊悚片的气氛 , Emily 做了惊天动地的事, 自己还觉得很平常。她最大的悲剧在于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承认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Edited at 2008-03-09 04:12] | | |
Wenjer Leuschel (X) Taïwan Local time: 15:27 anglais vers chinois + ... AUTEUR DU FIL 造成Emily Grierson与现实脱节的最主要原因 | Mar 9, 2008 |
故事里的这一段可以说明,为什么Emily Grierson会成为那样的人:
... People in our town, remembering how old lady Wyatt, her great-aunt, had gone completely crazy at last, believed that the Griersons held themselves a little too high for what they really were. None of the young men were quite good enough for Miss Emily and such. We had long thought of them as a tableau, Miss Emily a slender figure in white in the background, her father a spraddled silhouette in the foreground, his back to her and clutching a horsewhip, the two of them framed by the back-flung front door. So when she got to be thirty and was still single, we were not pleased exactly, but vindicated; even with insanity in the family she wouldn't have turned down all of her chances if they had really materialized.
When her father died, it got about that the house was all that was left to her; and in a way, people were glad. At last they could pity Miss Emily. Being left alone, and a pauper, she had become humanized. Now she too would know the old thrill and the old despair of a penny more or less.
The day after his death all the ladies prepared to call at the house and offer condolence and aid, as is our custom Miss Emily met them at the door, dressed as usual and with no trace of grief on her face. She told them that her father was not dead. She did that for three days, with the ministers calling on her, and the doctors, trying to persuade her to let them dispose of the body. Just as they were about to resort to law and force, she broke down, and they buried her father quickly.
We did not say she was crazy then. We believed she had to do that. We remembered all the young men her father had driven away, and we knew that with nothing left, she would have to cling to that which had robbed her, as people will.
最后这句话"she would have to cling to that which had robbed her, as people will"说出了人类的正常心理。
心理学上有所谓的"Stockholm syndrome"病状。了解这种心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因而造成积非成是的东西。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ockholm_syndrome
人出生时并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只有直观的吉凶判断。婴儿饿了或感到不舒服就会哭,周遭的人,尤其父母就会探视他需要什么,让他得到满足。但是,如果他哭却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就会渐渐失去哭的能力。而事实上,是非善恶的观念来自于人在社群生活的环境中,经由与社群的互动逐渐形成,进一步不再以直观的方式判断吉凶,而会思考如何行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逐渐学会造假,以便获得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强势者的认可,好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Emily Grierson出身美国南方世家,这个家庭自视甚高,因此与外界的互动仅限于旧的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互动仅限于对黑人佣仆的使唤。然而,美国南北战争后,社会结构改变了,平民阶级渐渐分叉出趋向扩大的中产阶级,当时聪明些的上层社会人士,很自然地改为从事实业,借此融入中产阶级。Griersons并没有那样的见识,依然封闭在往昔的光华里,"the Griersons held themselves a little too high for what they really were",缺乏与外界的互动,使得他们与现实更加脱节,以至于"old lady Wyatt, her great-aunt, had gone completely crazy at last",而她的父亲把她保护得非常彻底,"None of the young men were quite good enough for Miss Emily and such",直到父亲死了,若不是某些老一辈的人,如Colonel Sartoris这样的人帮助,她几乎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正常人的看法是,她的父亲剥夺了她的生活权利和能力,所以才说"she would have to cling to that which had robbed her, as people will"。这就是典型的"Stockholm syndrome"。生长在缺乏与外界互动的家庭、社群的人,事实上就是受到挟持的人,他们很难发展出正常健全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容易做出超乎常理的狂热或甚至完全疯狂的举动,自己却不自知问题所在。
今天暂时说到这里。有空时再继续分析。
Jason Ma wrote:
A rose for Emily有点希区柯克惊悚片的气氛 , Emily 做了惊天动地的事, 自己还觉得很平常。她最大的悲剧在于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承认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 | |
Pages sur ce sujet: [1 2] > |